(Life in the Jomon Era)
日本列島南北狹長,四面環海,擁有四季分明的多樣化自然環境。繩文時代的人們通過建立村落定居,仔細觀察周圍的自然環境,創造了適應四季變化的生活智慧。他們不僅用眼睛觀察何時何地可以采集到堅果和野菜、動物的習性以及鮭魚和鱒魚何時會返回河流等,還根據經驗熟知哪種魚何時會洄遊,並根據情況製作了各種工具。這種智慧在村落中代代相傳,從老人到成年人再到兒童。村落也發揮了累積智慧和傳承的作用。
(Fishing)
資源豐富的海洋是繩文文化賴以維生的舞台。繩文人孰悉海流及潮汐的特點,以及魚類和海洋動物季節性迴游的規律。他們利用魚鉤、魚叉和漁網等工具,同時熟練地操縱船隻。他們也在淺灘採集貝類、海膽和海藻。「釣、叉、捕」的捕魚方法在繩文時代初期就已經確立,這些技術不斷發展並傳承給下一代。
(Jomon People’s Diet)
繩文人仰賴海洋、山脈和河流等大自然的恩惠生活。下圖根據對繩文人骨骼的分析,顯示了與各地區繩文人所吃的食物接近的資源種類。如圖顯示,與其他地區相比,北海道太平洋沿岸的繩文人食用栗子和核桃等堅果的比例較低,大型海洋哺乳類動物(海狗、海豹、鯨魚等)和海底棲息魚類(比目魚、鰈魚等)所佔比例極高。飲食習慣明顯反映出當地的自然環境。繩文文化的基礎是豐富的自然環境所藴育的豐富食材。
(Shell Mound)
繩文人丟棄貝殼、魚骨、獸骨等食物殘渣以及陶器、石器等日常工具的地方。但並不是單純的垃圾丟棄場,因為還發現了人骨和火燒的痕跡,能看出這裡是送走曾經存在的人與物品的靈魂,作為丟棄・喪葬場的地方。此外通常會腐爛且難以留存的自然遺物、骨角器也保存完好,使該遺跡成為一個濃縮繩文人生活的時間膠囊。
(Hunting)
自舊石器時代起,人們就開始以狩獵維生。除了不利於遠距離捕獵的矛之外,繩文時代發明的弓箭使狩獵效率大幅提高。此外還創造了其他在避免危險的同時另可獲得良好成果的的方法,例如利用陷阱進行捕獵。特別是鹿等大型哺乳類動物,作為寶貴能量來源的同時,骨頭及角和皮則可用於製作工具和衣服的材料。
(Trap Pit)
整個繩文時代都在使用陷阱(追捕)進行誘獵。這類陷阱用於捕獲鹿等大型哺乳類動物,在獵物會經過的路徑上有規律地設置許多狹長的深坑,並用樹枝和植物覆蓋。其中有些還在坑底放置尖頭木樁,以增加殺傷力。推測在掉進陷阱後動彈不得的動物會以長矛、弓箭殺死。
(Arrowhead)
裝於箭尖的石器。弓箭是一種使用木頭和弦的彈力工具。和土器一樣作為繩文時期劃時代的代表性發明。與擲矛器相比,弓箭的速度和準確性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使捕捉遠處獵物和空中飛鳥成為可能,為狩獵方式帶來了巨大進步。繩文時代的各時期、各地區都出土了許多相同規格的石箭頭,可見當時有計畫性且高超的製作技術。
(Gathering)
採集植物是穩定獲得食物的方式之一。如栗子和核桃等堅果、山葡萄等水果、蕨類等野菜,大姥百合等根菜以及小米和其他穀物,他們還掌握了直接食用有害成分較高的七葉樹和橡果等去除苦澀的技術和保存方法。除了食用外,做為衣服和籃子的材料等用途。植物的多種用途也是繩文文化特色的一大因素。
(Stone Ax・Stone Hoe)
用於砍伐和加工樹木以及挖掘土壤的石器。石器的用途多樣,例如開墾森林和平整地面以建立村落,以及挖掘地面建造豎穴住居及墳墓。此外,許多是在破損狀態下出土的,顯示這些石器使用頻繁且磨損嚴重。
(Grind Stone)
用於粉碎、研磨、揉捏的加工工具。除了將栗子和核桃等堅果碾碎磨成粉外,也用於將紅色顏料的原料氧化鐵的敲碎・粉末化,還廣泛用於搗碎肉類等食物加工。根據時期和地區的不同,形狀也有所差異,在北海道還發現了一種被稱作「北海道式石冠」的獨特石器。
(Tanged knife/scraper)
用於「切」和「削」的萬能刀,用來肢解動物和魚類,採集植物及加工工具。刀鈕是其顯著特徵,綁上繩子後用來掛在脖子或腰上,或是握刀時作為支撐等,有的還以瀝青作為黏合劑加以固定。石材選用黑曜石或頁岩等硬石。
(Jomon Pottery)
用黏土製成的無釉器皿。其主要用途為「烹煮」,內外附著的碳化物(煤灰焦垢)是沸騰溢出的痕跡。另一個用途為「儲存」,即儲存和運輸水和食物。另外,紅、黑色的器皿以及特殊形狀的器皿推測用於祭祀和儀式等場合,而非日常使用。
①將沙子、植物纖維等混合,並揉捏黏土。
②做成繩狀。
③邊捲邊向上堆積,塑形。
④調整好形狀後,用繩子和工具劃製圖案。
⑤在陰涼處使其徹底乾燥。
⑥燒成。(野燒法)
將軟黏土塑形並以高溫燒製成不溶於水的堅硬器皿,這是一項利用化學變化的革命性發明,使得以前不能吃的有毒食材變成可食用,也提高了消化吸收率。食物種類的多樣化為定居生活帶來穩定性和人口增加,反映出繩文文化的進一步成熟。
(Various of Pit Dwelling)
豎穴住居的形狀和大小因時期和地區而異。除了功能性外,還與位置和氣候等自然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柱子數量、地面構造、爐形及門口位置等方面都有許多變化。
前期後半(函館市玫瑰野遺跡)
形狀為橢圓形,有6個主柱孔,爐竈為地面爐,其特點為雙層構造的地面,中間挖成多邊形。被稱作「日之濱型住居」。
中期後半(函館市史蹟垣島遺跡)
形狀為橢圓形,有4個主柱孔。爐竈是將土氣埋入地面的埋甕爐,沿壁有小孔及凹槽,從這個時期開始,住居變得特別大。
中期末(函館市臼尻B遺跡)
形狀為一端為尖角的船型,有8到10個主柱孔。該爐是大型方形石圍爐竈。與門口相對最裡面有一個尖坑,推測為祭祀設施。
後期後半(函館市豐崎B遺跡)
形狀為圓形,有4個主柱孔。爐竈是圓形石圍爐,沿著爐壁有一系列小孔。部分地方明顯留有出入口結構的痕跡,推測這裡曾有腳踏台等類似物品。
(Pit Dwelling)
這是一種挖入地面以下的住居形態,可見於整個繩文時代。這種半地下的結構受外界空氣影響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室內恆溫,是繩文人冬暖夏涼的智慧。使用大量勞動力建造的豎穴住居,是建造村落定居生活的繩文文化的象徵。
大型竖穴住居遺跡(函館市史蹟大船遺跡)
大船遺跡規模大、分布密集,長8-11m,深2m以上。照片中的住居深達2.4m,是其他遺跡所沒有的深度。
復原的豎穴住宅(函館市史蹟大船遺跡)
根據發掘結果,柱子為栗木,屋頂為茅草(蘆葦)。在原來位置上其原貌被忠實還原。